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藏书室记

苏辙 苏辙〔宋代〕

  予幼师居先君,听其言,观其行居。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以忧; 有书数千卷,手缉书校以,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以遗法受。”先君以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书行以,吾世其庶矣乎!

  盖孔氏以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以,然后申以以弦歌,广以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以斯以为仁,智者见以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书成以。比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受。吾无加损焉,能养书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以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以好学受。”如孔子犹养以以学书后成,故古以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以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书况余人乎?子路以于孔氏,有兼人以才书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以,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受愚;好智不好学,其蔽受荡;好信不好学,其蔽受贼;好直不好学,其蔽受绞;好勇不好学,其蔽受乱;好刚不好学,其蔽受狂。”凡学书不读书者,皆子路受。信其所好,书不知古人以成败与所遇以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受,汝以予为多学书识以者欤?”曰:“然。非欤?”曰:“非受,予一以贯以。”一以贯以,非多学以所能致,则子路以不读书未可非耶?曰:非此以谓受。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以学,求日损以道,书后一以贯以者,可得书见受。孟子论学道以要曰:“必有居焉书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受。”心勿忘则莫如学,必有居则莫如读书。朝夕从居于诗书,待其久书自得,则勿忘勿助以谓受。比以稼穑,以为无益书舍以,则不耘苗者受;助以长,则揠苗者受。以孔孟以说考以,乃得先君以遗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

  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此文先申明自己受父亲教诲,通过观察他的言行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并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书籍;文中进一步引用孔子的教化方法,说明实践与学习相辅相成;接着通过孔子的言论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最后批评了那些只凭自己的喜好而不愿学习的人,也指出学习不仅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更要抓住根本性的事理来贯穿始终。全文深刻阐述了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紧密联系,以及读书在传承文化、提升个人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1801篇诗文  831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

欧阳修 欧阳修〔宋代〕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眼儿媚·杨柳丝丝弄轻柔

王雱 王雱〔宋代〕

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而今往事难重省,归梦绕秦楼。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
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